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7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25篇
管理学   2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7篇
人口学   37篇
丛书文集   526篇
理论方法论   138篇
综合类   2598篇
社会学   87篇
统计学   12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90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288篇
  2006年   265篇
  2005年   270篇
  2004年   275篇
  2003年   313篇
  2002年   296篇
  2001年   240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研究生培养政策经历了初创起步、推进发展、稳步延伸和调适深化四个发展阶段。在演进逻辑上,凸显出国家需求与市场诉求的权衡性、培养目标注重个人成就与社会发展价值的双维导向、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趋向质量和效益二维共进等特征。研究生培养政策是个动态发展系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应在政策制定和发展的动力机制、政策目标的价值导向、政策执行的监督评价及保障决策等方面作出适时调整。  相似文献   
2.
This paper provides a critical comparison of two leading exponent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ity and selfhood: Charles Taylor and George Herbert Mead. Specifically, it seeks to provide an assessment of the contribution each approach is able to make to a social theory of morality that has the self at its heart. Ultimately, it is argued that Taylor's phenomenological account neglects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raction and social relations in his conceptualis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ity and self, which undermines the capacity of his framework to explain how moral understandings and dialogic moral subjectivity develop in a world of shared meaning. I then argue that Mead's pragmatist interactionist approach overcomes many of the flaws in Taylor's framework, and offers a grounded conceptualis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and morality that is able to provide a basis for a properly social account of moral subjectivity.  相似文献   
3.
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其法律思想带有一定的保守主义色彩。参照现代法学理论,形式意义上的"法",在孔子的政法观念中就是"刑";实质意义上的"法",在孔子的政法观念中则是德礼、政刑的规范体系。孔子所理解的"法"基本被限制在"刑"的范围内,而"礼"则部分承担了"法"的"规范"职能,这也是"仁政""德教"与"和谐"等孔子政法观念核心价值的立论基础。然而,当"法"不只是"刑"的时候,"仁政""德教"与"和谐"等核心价值则需要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对经济基础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误区,把经济基础看作经济水平、经济条件即生产力,认为生产力直接决定道德,不理解生产力对道德的影响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从而无法说明人的私有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无法说明道德的阶级性,看不到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对道德的影响,夸大了道德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5.
In this paper, we consider the deterministic trend model where the error process is allowed to be weakly or strongly correlated and subject to non‐stationary volatility. Extant estimators of the trend coefficient are analysed. We find that under heteroskedasticity, the Cochrane–Orcutt‐type estimator (with some initial condition) could be less efficient than Ordinary Least Squares (OLS) when the process is highly persistent, whereas it is asymptotically equivalent to OLS when the process is less persistent. An efficient non‐parametrically weighted Cochrane–Orcutt‐type estimator is then proposed. The efficiency is uniform over weak or strong serial correlation and non‐stationary volatility of unknown form. The feasible estimator relies on non‐parametric estimation of the volatility function, and the asymptotic theory is provided. We use the data‐dependent smoothing bandwidth that can automatically adjust for the strength of non‐stationarity in volatilities. The implementation does not require pretesting persistence of the process or specification of non‐stationary volatility. Finite‐sample evaluation via simulations and an empirical application demonstrates the good performance of proposed estimators.  相似文献   
6.
“微公益”是指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入手开展公益活动,注重由少积多的公益行为。与传统的公益活动相比,微公益呈现出参与人数多、事情小、目标明确、针对性强、运用现代传媒方式等特点。结合微公益呈现的特点,对微时代下的人人公益行为以及微公益过程本身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如社会信任、道德自觉性、法律关系、公平性、权利与义务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重庆市公民进行了关于微公益认识与伦理问题的调查研究,从伦理学、社会学的视角着手,介绍微公益伦理问题的表现,分析微公益伦理存在的原因,提出从法律法规的制定、监管力度的完善、诚信品质的落实及网络道德的建设等方面应对微公益凸显的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7.
国内关于图书馆焦虑的研究已经开展多年,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以我国图书馆焦虑的研究文献的关键词为统计对象,基于共词分析,利用聚类方法和战略坐标图分析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目前该领域的研究集中于读者自身、图书馆环境和图书馆员三大因素的研究,从理论上研究图书馆焦虑起因的关注度在降低,图书馆焦虑缓解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比较缺乏。最后给出了该领域在下一步研究中的可能方向,供研究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8.
法律的滞后性与社会的多变性决定了刑法客观解释论是我国应对网络犯罪理论与实践做出的双重选择。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网络时代刑法客观解释论存在明显的扩张化趋势,并不断冲击着罪刑法定原则的底线。“主观的客观解释论”名义上是以主观性来纠偏过度的客观性,但实则为主观解释论的翻版,并不可取。从恪守罪刑法定原则、克服刑法滞后性的角度来看,在坚持刑法客观解释论的前提下,为刑法客观解释的扩张化设定刑法用语的可能含义、刑法体系解释规则及罪名规范保护目的三大约束要素,从而将其限定在罪刑法定原则的框架下是更为妥当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儒家为己之学是修身之学,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自省又是修身之本,故自省可谓是儒家为己之学的不二法门。先秦儒家自省意识奠定了儒家自省学说的基础,孔子及孔门“七十子”、孟子、荀子都有具体的自省思想,孔子的“内自省”“自讼”,孟子的“自反”“反求诸己”,荀子的“参省乎己”是儒家自省思想的经典表达,在省过、为学、进德等重要方面初步建立了儒家自省学说体系,成为汉唐儒学、宋明理学自省意识的思想源泉和理论依据。先秦儒家自省意识虽然朴素,尚不系统,但在整体上呈现出主体性、自觉性、乐感性、人文性的理论特征。先秦儒家自省意识是划分君子与小人的一道分水岭,是处理人己关系的重要法则,它开启了儒家自省传统,为推进当下的公民道德建设、唤醒当代自省意识提供了思想资源和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加强农村公民道德建设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前提条件、“生态宜居”的有效举措、“乡风文明”的关键环节、“治理有效”的核心所在和“生活富裕”的基础保证。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个体的崛起在增进广大农民现代性意识、促使农民群众走出传统的同时,也给农民的精神世界和道德认知带来新的挑战,农民的价值判断趋于多元、公共精神趋于式微、集体观念趋于弱化,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突出,农村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着多元整合困境、公共性培育困境、价值取向困境和组织保障困境。新时代,应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民,增进农民的价值共识,夯实农村公民道德建设的思想基础;发挥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培育农民的公共精神,夯实农村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基础;以乡村文化构筑新型乡村社会“共同体”,重塑农民的集体主义意识,夯实农村公民道德建设的文化基础;以提升组织力为主要目标,激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活力,夯实农村公民道德建设的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